1. 杨修者,年十四岁,亦有父名,先负重名。修聪察智敏,自为孝子,时人咸异焉。2. 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3. 愿陛下矜悯愚诚,听臣微志,庶刘侥幸,保卒余年。4. 臣欲奉诏奔驰,则刘病日笃;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5.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童。6. 而刘夙婴疾病,常在床蓐,臣侍汤药,未曾废离。7. 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。8. 我本无家更安往,故乡无此好湖山。9. 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10. 无乃尔是过与?11. 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12.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。13. 猛虎至尽肉已残,饥猴亦见皮将完。14. 勾践栖于会稽之上,乃号令于三军曰:“寡人与士卒同饥寒,且人有不แรง母弱之恩。15. 子路愠见曰:“有是哉,子之不知者何也?16. 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,天下可运于掌。17. 尸位素餐者,速行求退,以责后效。18.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,凡在故老,犹蒙矜育。19.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。20. 臣之辛苦,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,皇天后土,实所共鉴。
1. 出处:《三国演义》用法:描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孝顺品质。创作:杨修十四岁便以其聪慧和孝顺为人所知,人们都对他感到惊叹。2. 出处:曹操《短歌行》用法:比喻山的高大和海的深邃。创作:山岳无尽,海深不可测,比喻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无止境的。3. 出处:曹操《求救表》用法:表达皇帝的同情和接纳。创作:我恳请皇帝能对我表示怜悯和接纳,让我完成微小的心愿。4. 出处:《出师表》用法:表达臣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。创作:我想要接受皇上的命令,但我的妹妹病情严重,而想顺从我的心意,却又不允许。5. 出处:《陈情表》用法:描绘家庭的困境。创作:我家族中没有亲戚可以依靠,家中也没有能照顾门户的儿童。6. 出处:《陈情表》用法:描述病人的无助和关系的紧密。创作:我的妹妹从小就生病,常常卧床不起,我一直陪在她身边照顾她。7. 出处:《陈情表》用法:表达自己的不幸遭遇。创作:我从小就遭遇不幸,早年就遭受了各种灾难。8. 出处:元代传媒人杨慎的《临江仙》用法:形容对家乡湖山的喜爱。创作:我虽然无家可归,但这里的湖山比我的故乡还要美丽。9. 出处:《桃花源记》用法:形容迷失方向的状况。创作:我原本想找到之前记下的标记,但最后却迷失了方向。10. 出处:《王熙凤》用法:表达对别人的批评。创作:这恐怕要怪你自己的错误吧?11. 出处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用法:描述治国之道。创作:作为君主,你要居于天下人之上的居所,站在天下人之中的位置,行走在天下人之上。12. 出处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用法:提出以孝为中心的治国理念。创作:我朝以孝作为治国的中心思想,对所有有年老体弱的,都应抱着仁爱之心。13. 出处:《庄子·养生主》用法:描述猛虎和饿猴的状况。创作:猛虎的肉已经被吃完了,而饿猴的皮也快被剥光了。14. 出处:《史记·勾践世家》用法:描述勾践的坚定决心。创作:勾践在会稽山上发出决心,他和士兵们一样饥饿和寒冷,他深感到人有母亲和子女的恩情。15. 出处:《论语·阳货》用法:形容子路的不悦。创作:子路看到这种情况,十分不悦,质问孔子,这是为什么呢?
时光不老,我们不散" 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深情的表达,常用来形容友情长存,无论岁月如何流转,彼此的情谊都不会改变。以下是几个以这个主题为灵感的描述友情的短句,希望能够表达出那种永恒不变的友情之真谛: 1. **岁月静好,情深不移**:尽管时光荏...
立志是个人成长、追求目标和实现梦想的重要步骤。下面是一些关于立志的句子,它们激励人们设定目标、努力追求梦想: 1. "志向如灯塔,照亮前行的路。" 2. "志者,事之先也。有志者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...
关于立志的名言是激励人们追求目标和梦想的宝贵资源。这些名言往往源自历史上的伟人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、领导者等,它们以简洁有力的语言,表达了对目标设定、坚持不懈、自我超越的深刻见解。下面列举了一些关于立志的名言,希望能够激励您在追求梦想的...
关于理想的名人素材,可以分为多个类别,这里列出一些代表性的例子,涵盖不同领域的人物及其理想表达: 1. **政治领袖**: - **马丁·路德·金**:他的非暴力抵抗和民权运动的坚持,体现对平等和公正理想的追求。 - **尼赫鲁...
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它们涵盖了各种道德观念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。以下是一些广为人知的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: 1. "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" - 强调言语的力量,善言能温暖人心,恶言可伤人于无形。 2. "君子坦荡荡,...
关于“爱中国”的名言名句,是表达对国家、民族深厚情感的诗句和话语。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著名引用,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: 1. **毛泽东**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(《读<封建论>呈郭老》) 2. **孙中山**:“...
Copyright @ 好写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47452号-1